在1987年,布热津斯基在一次会议上语气轻松地说出了一个至今仍令人回味的预言:“中国若要对抗美国,将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反制,这将是最有效且成本最低的方式。”当时的冷战并未结束,中国也仅处于发展阶段,世界对这番话并未过多关注。然而,三十八年后的关税战,却验证了这一观点。美国发起的这一贸易冲突,令特朗普措手不及,而中国的反击则让他完全乱了节奏。
布热津斯基当年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讲话中,冷静地做出了这一预判。他分析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古老的文明国家,面对外部的压制时,绝不会轻易诉诸战争,而是选择通过非军事的方式应对——这正是他对中国战略反应的一种深刻洞察。这一判断不仅来自他对美苏冷战全局的长期观察,也源于他对地缘博弈的精准分析。布热津斯基刚刚结束了在卡特政府时期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工作,亲身参与了冷战的最前沿。
布热津斯基的讲话一向简洁明了。早在苏联解体之前,他便已明确指出:“任何新兴超级大国都将遭到压制,譬如德国、日本,甚至未来可能崛起的中国。”那时的冷战依旧胶着,苏联在喀布尔奋战,而美国总统则为东德和波兰的防线是否会崩溃而忧心忡忡。尽管全球局势紧张,布热津斯基却已经从众多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官中脱颖而出,预见到中国未来将采取的战略:理性、渐进、以经济为主导,并尽可能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
展开剩余76%布热津斯基并不是凭空想象。年轻时,他在苏联问题上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深入研究,对这个“红色国家”的战略动作有着极为敏锐的把握。正因为如此,他对全球大国博弈的认知远超常人。在美国总统卡特时期,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思想被作为行动指南,而在奥巴马时期,他的影响依然深远。2015年,年近九十的布热津斯基被邀请进入白宫,给出了对乌克兰危机的建议,建议美国“不介入、不扩展战争、切断能源线”,最终美国政府采纳了这一策略。
布热津斯基准确看穿了中国的战略逻辑,尤其是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他认为中国不会采取军事手段进行反击。因为“在全球博弈的棋盘上,中国的角色远非一个坐在火药桶上的赌徒。”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2025年,这一观点愈发得到验证。尽管冷战的老兵们已经不再活跃,白宫的领导层也发生了更替,但布热津斯基的预判依然如雷贯耳,成为了美国与中国经济对抗的精准写照。
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宫,立刻宣布恢复关税战,且态度更加强硬。他将中国列为“战略优先压制对象”,并对两类商品征收10%的所谓“芬太尼关税”,声称要“切断毒品源头”。然而,这一策略背后的真正目的,是迫使中国放弃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但没想到,中国的反应却出乎特朗普的意料,反击不仅迅速,而且精准。
在4月,特朗普加大了关税力度,发起了全球性贸易战。然而,中国对所有美方关键性产品,诸如半导体、航空发动机、医药中间体等,立刻反击,宣布加征关税。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美国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令特朗普的团队陷入慌乱。他们未能预见到中国的行动如此迅猛与高效。接下来,特朗普虽然增加了关税税率,但美国股市、债市和汇市的急剧波动让他不得不主动求和。出人意料的是,谈判结果并非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强硬,特朗普不得不同意暂停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且暂停期长达90天。
到7月,特朗普再次进行谈判并延长暂停期,给中美之间的缓冲时间增加了新的90天。而在此期间,美国的关税率飙升至9.8%,是2024年的四倍,这直接导致了供应链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再度抬头,拖累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中国的反击并非单纯的关税调高。它包括了一系列高效而有针对性的经济手段:从对等的税率设置,到精确的产业封锁,再到外交层面的制约。中国没有做出任何过激反应,没有出动军舰,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而是通过精准的反制打击了美国经济的核心软肋。美国商会的内部报告指出,关税对美国工业利润的影响超出预期,企业的生产排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金融市场的反应也体现了这一点。标普500指数在三周内下跌了12%,反映出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而中国的这一系列反制措施,无声无息地改变了整个博弈格局。特朗普原本希望通过关税战争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事实证明,他自己才是第一个被打乱节奏的人。
2025年7月8日,特朗普宣布对其他国家实施全球加税,试图通过此举对中国施加更多压力。然而,结果并不如他所愿,全球对美国的信任已经大幅下降,尤其是在经济和金融动荡的背景下,美国的领导地位受到质疑。
中国的反制也让全球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战略模式——通过非对称的经济手段,精准打击对手的弱点。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中国虽然不会开战,但却能让对手感受到深刻的痛楚。这一预言在2025年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