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和平区花园路5号,一座红砖英式小洋楼静静矗立,它被后人亲切地称为“红楼”。这里不仅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故居,更是中共地下党在天津的重要联络站。日前,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重返红楼,讲述了这座建筑背后的革命往事,以及外祖父毁家纾难、舍生取义的壮烈人生。
红楼 地下党的“红色心脏”
“当年根据地下工作的特殊需要,姥爷对住宅的内部结构、设施以及房间通道进行了巧妙的改造,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应对。”郑吉安指着二楼客厅的七个门解释道。红楼的二楼设有一间会议室,尽管房间不大,却巧妙地设置了7个门,这些门便于观察、警戒和撤离。每个门都通向不同的出口,确保了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身处屋内,仿佛已穿梭至90年前的革命岁月。
展开剩余81%三楼的一角曾是秘密印刷所,郑吉安引领记者踏入这个狭小的空间:“《民族战旗》正是在这里印刷的,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地下党员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油墨的香气与紧张的氛围交织,构成了红楼最难忘的记忆。
“这座红楼不仅外墙是红色的,更因为它跳动着一颗红色的心脏。”郑吉安说。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这里见证了姥爷与地下党同志成立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开展重组抗日武装、全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一系列秘密地下斗争的光辉历程。
毁家纾难的将军
“九一八事变”后,吉鸿昌坚决主张抗日,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民族危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吉鸿昌受党组织的委派,全身心地投入到协助冯玉祥筹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因为抗日同盟军是民众组织,没有枪支弹药。他不惜毁家纾难,让我的姥姥变卖家产,将6万大洋通过各种关系,分批购置了冲锋枪、手枪和一批子弹,为抗日同盟军送去枪支弹药,由我姥姥冒着生命危险送到张家口抗日前线。”郑吉安说,“最危险时,姥姥用金条买通搜查的特务,才保住藏在皮箱里的武器。”
郑吉安捧出一只白瓷碗,上面刻着“作(做)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这是太姥爷的临终嘱托,姥爷将其作为全团官兵的“廉政碗”。”吉鸿昌坚守父亲的教诲,将“做官即不许发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亲自挥毫,将这七个字烧制在500个瓷碗上,并召集全团官兵,举行了隆重的赠碗仪式,以此与士兵们共勉。
吉鸿昌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在担任营长期间,他积攒资金为家乡办学,让贫困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在牺牲前,他留下遗书,明确指示自己去世后学校应归于地方公益事业;购买红楼后,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提供给地下党作为联络站……
铁血丹心照汗青
1934年11月9日晚,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45号房间内,吉鸿昌正和广西李宗仁派来的代表,就联合抗战相关事宜进行着紧张而严肃的会谈。然而,就在此时,国民党特务突然闯入,枪声骤响,吉鸿昌身负重伤,被逮捕并秘密押走。
“姥姥在得知姥爷被捕入狱的消息后,展现出了非凡的镇定。她没有丝毫慌乱,而是迅速返回家中,果断地把将军与共产党联络的所有书信和抗日宣传材料付之一炬,以防这些重要信息落入敌人手中,给党组织带来更大的危害。”郑吉安说。
被捕后,吉鸿昌在狱中写下三封遗书:一封嘱托兄弟照顾继母,一封明确将私产全部用于公益办学,最后一封留给妻子胡红霞:“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
“姥姥每当看到这封遗书的时候都是泪流满面。从姥爷的遗书中,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他为祖国、为民族而牺牲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亲人对妻儿牵挂的那份铁骨柔情。但是在家与国的抉择时,他选择的是追随信仰,无悔忠贞。”
1934年11月24日,北平陆军监狱。面对枪口,吉鸿昌拒绝下跪,要求坐在椅子上正面受刑。他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枪响时,年仅39岁的将军身躯未倒。
“为了赎回姥爷的遗体,姥姥变卖红楼筹得8万大洋。”郑吉安说,“姥姥强忍悲痛,请人拍摄了姥爷遗容端庄的遗照,她不想让后人只记住外祖父的惨烈,更要记住他的不屈。”随后,胡红霞将照片藏匿于邻居家的天花板中,这才使得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保存下来。
郑吉安介绍,外祖父用过的剃须刀、漱口杯等,都是红楼纪念馆的珍贵藏品。这些物品虽朴素,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些文物和照片,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姥爷精神的载体。”郑吉安说,将这些珍藏的文物捐赠给了红楼,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吉鸿昌的故事,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三代人的红色接力
郑吉安的姥姥胡红霞,在吉鸿昌英勇牺牲时年仅27岁。面对深重的悲痛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她始终坚守信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便担任起宣讲员的角色,向公众传播吉鸿昌的英雄事迹。
随后郑吉安的母亲吉瑞芝接过了宣讲的接力棒,一直讲到八十多岁,即便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也把家里改造成展示场所,让孩子们前来聆听英雄故事。郑吉安回忆:“妈妈行动不便时,就会派我去宣讲。”从青年时期,郑吉安在本职工作之余,一直担任着义务宣讲员。
郑吉安告诉记者,她童年就是在姥姥的病床边度过的。三岁时,姥姥中风偏瘫,卧床不起,她便整日陪伴在姥姥身边。“姥姥虽然卧病在床,但她总有讲不完的关于姥爷的故事。”郑吉安说,正是在这些故事的耳濡目染下,“我是中国人”的信念深深扎根在她心中,爱国情怀早已融入血脉。
受吉鸿昌影响,郑吉安15岁参军,弥补了姥爷未能穿上军装的遗憾。退休后,她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红色宣讲工作中,成为一名专职义务宣讲员。“朋友问我,退休了何必这么忙,但我觉得,作为烈士后代,宣讲烈士事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退役军人,这更是我的职责使命。”
在宣讲过程中,郑吉安感受到了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到各个学校宣讲,家长们都特别支持,他们知道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宣讲,让青少年牢记“我是中国人”,传承“做官即不许发财”的清廉家风,将“死不倒下”的精神转化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在和平年代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文/摄 记者 信华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布于:北京市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