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唐宋时期,棉花尚未在中原大地广泛普及。当凛冽的寒冬降临,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古人竟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杜甫曾在诗中悲叹:“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那床被子,历经岁月,早已冷硬如铁,孩子翻个身,都能把被面给蹬破。屋内,寒风呼啸,雨水渗漏,一家人在这彻骨的寒冷中,整夜辗转难眠。这并非诗人刻意夸张,而是古代穷人真实而又残酷的过冬写照!更令人心酸的是,那些连炭火都无力生起的人家,即便“抱团取暖”,彼此的身体依旧冰冷。他们究竟是依靠什么,才在这冰天雪地中艰难保命的呢?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御寒“黑科技”,定会让你大为惊叹!
花椒泥涂墙:古代的“地暖”竟与花椒有关?
若论古人最绝妙的取暖之法,当属“椒房”了!早在那个时候,楚人建造房屋便深谙“坐北朝南”之道,借助房屋的朝向,让阳光充分照射,这无疑是一种免费的取暖方式。然而,达官显贵们怎会满足于此?他们竟想出用花椒粉与泥土混合后涂抹墙壁的妙招!花椒性温,具有散寒之效,将其涂抹在墙上,既能散发热气,又能防潮驱虫,真可谓一举三得!
展开剩余72%但在古代,花椒可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价格高昂得离谱,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承担,唯有皇室贵族能够享受这般待遇。汉朝的椒房殿,那可是皇后的专属寝宫,只因墙壁全部用花椒泥涂抹,故而得名“椒房”(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未央宫)。后来,“椒房之宠”这个词,便用来形容妃子深受皇帝的宠爱。就连晋朝的首富石崇,都选用花椒泥来建造房屋,由此可见,这种取暖方法的效果是何等显著!可惜,在古代,能够住上“椒房”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能蜷缩在破旧的茅草屋里,在寒冬中,连生火取暖都成了一种奢望。
烧炭取暖:卖炭翁的寒冬悲歌
千万别被电视剧里的情节误导了!在古代,穷人根本烧不起炭!木炭需用木头烧制而成,可那时树木并非随意可砍伐的!但为了生计,仍有不少老百姓铤而走险,偷偷砍伐树木制成木炭售卖。白居易的《卖炭翁》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读来令人心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衣衫褴褛,却还盼着天气更冷一些,只为了让炭能卖个好价钱。可即便他历经艰辛,将炭拉到集市,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和一丈绫,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更别说留些炭来自己取暖了。
皮草过冬:富人与穷人的天壤之别
在宋朝之前,中原地区尚未有棉花,穷人的衣物大多由麻布、葛布制成,条件稍好一些的,会拼凑些兽皮。而达官贵人则截然不同,他们所穿的“裘”,皆是用高档动物皮毛制作而成。《红楼梦》中提及的皮草,奢华至极:贾宝玉的“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是用白狐狸腋下最柔软的皮毛精心攒制而成;林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鹤氅”,整张白狐皮作为里子,外面还罩着用鸟羽毛织就的羽纱,既保暖又防水,一看便是贾母疼爱外孙女才给的珍贵之物!
可底层老百姓哪有这般福气?《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贫人夏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穷人夏天穿着粗葛布,冬天裹着破旧的羊皮袄,衣服短得连身体都遮不住。对他们而言,能有件羊皮、狗皮的衣服就已十分满足,更多的人只能穿着用柳絮填充的“棉衣”,夜晚蜷缩在稻草堆上,盖着硬邦邦的破被子,硬生生地熬过寒冬。每逢极寒天气,因冻饿而死的百姓不在少数,所以民间有“富过夏,穷过冬”的说法,这短短一句话,道尽了穷人的无尽辛酸。
古代“暖手宝”:手炉脚炉齐登场,汤婆子暖被窝
如今,冬天里大家都在使用暖手宝,其实,古代早已有类似的东西,而且名字还颇为雅致,叫做“暖炉”“红炉”“手炉”。这些取暖器具大多由铜制成,里面放置木炭,保暖效果极佳!还有一种小巧玲珑的手炉,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为了防止烫手,他们还会在上面套个布罩。有了手炉还不够,古人又发明了“脚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汤婆子”。冬天,将汤婆子放入被窝,不一会儿,被窝便变得暖烘烘的,再也不用忍受寒冷的侵袭了!
从古人裹着柳絮棉衣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到如今我们可以随意调节暖气温度;从卖炭翁盼着天寒地冻换取一口口粮,到如今我们实现了取暖自由——在这千年的变迁中,处处都彰显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艰辛。他们用花椒涂墙、拼凑兽皮制作衣物、发明汤婆子,这些看似简陋却无比实用的办法,都是他们在困境中求生存的智慧结晶。如今,我们穿着羽绒服、享受着暖气的温暖,更应铭记这些历史。这不仅是古人的生存史,更是一部奋斗史。珍惜当下的温暖,传承这份迎难而上的精神,便是对先辈们最好的致敬!
发布于:山东省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