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革命是一段充满了斗争与牺牲的伟大史诗,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有太多的英雄可以歌颂。特别是在那波澜壮阔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用大无畏的牺牲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他们就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黑暗中的道路,不断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在长征道路上的一次战斗中,有一支队伍就曾遭遇了马家军的包围。在这次敌众我寡的战斗中,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精神,最终杀出重围。而政委更是带头冲锋,即便敌人的马刀朝他的头砍来,他也未曾退却。也许是因为他的这份英勇打动了上天,敌人的马刀虽然砍中了政委的头部,但是仅仅打飞了帽子,政委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支英勇的部队就是红13团,而他们的政委正是“智攻鲁班场”的邓飞。
那么,这到底怎样的一段往事?红军为何会突然遭遇马家军的包围?这场战斗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邓飞
展开剩余85%一、红军主力行动过快,后卫遭遇敌人包围
1935年10月,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随着中央进军陕北的命令下达,红军大部队马不停蹄地往陕北进发。
但是,蒋介石并不愿意让红军轻易进入陕北。为了能阻止红军的脚步,他特地给马家军首领马步芳发去电报,让他们派兵与其他地方军阀一起行动,一定要将红军阻挡在陕北界外。
彼时,红13团刚刚经历过整编,虽然还是团的番号,但是仅剩下四个连可以指挥,人数不过400人。因此,红军首长让红13团担任了后卫任务,如果主力部队成功撕开敌人的防线,届时部队只要跟着主力部队一起冲进去就行,并不会有太多的战斗任务。
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本来被预估为硬仗的战斗却进行地太过顺利。敌人的封锁虽然看上去密不透风,但是一击即碎,红军主力迅速突破了封锁线。
红13团团长陈赓没有想到主力部队会行动得如此之快,因此第一时间没有跟上。当他反应过来,率部跟进时,已经与主力部队明显脱节,不幸被马家军的两个骑兵团包围。
陈赓深知,如果自己不能及时率部突围,不光红13团会遭遇灭顶之灾,主力部队的后方也会失去屏障,届时有可能会令主力部队陷入不利的局面。
可是,红13团以400人的步兵对抗敌人的两个骑兵团,实力悬殊,怎么样才能扭转局面呢?陈赓立刻与政委邓飞进行了商讨,详细研究对敌之策。
陈赓
二、团长走,政委留,邓飞率一个连掩护团主力撤离
在二人经过讨论之后,决定让部队从附近一个名叫大树根沟的地方突围。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那里沟壑纵横,骑兵部队难以发挥出威力。只要将敌人引入那里,部队不光有了阻挡敌骑兵的天然屏障,还能通过复杂的地形突出重围。
只不过,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率部突围,谁负责掩护。
一开始,陈赓以自己作战经验丰富为由,想要留下来掩护。但是邓飞却表示,陈赓的腿伤还未完全康复,如果留下来掩护,很有可能撤不出来,所以力主自己留下来掩护。
二人为此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后邓飞不得以动用了政委的最终拍板权,强令陈赓带着主力部队撤离,自己则带着一连留下来掩护。
为了能给陈赓的撤离争取时间,邓飞决定先发制人,趁着敌人还不知我军虚实的时候,先突击打一下敌人。
果不其然,敌人由于此前一直都是呈追击之势,我军的突然回身反打令他们摸不着头脑,误以为我军有埋伏,一度不敢向前。而我军则趁着这段时间,迅速构筑工事,为后续的阻击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然而,敌人也并不是傻子,他们迅速派出侦察员来探究了我军的虚实。在得知我军并没有埋伏之后,又立刻指挥骑兵大举向我军阵地冲来。只不过,由于大树根沟深达一米,当敌人的战马冲过来时,要么紧急刹车停在了沟前,要么停不下来翻进了沟中,他们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几轮过招下来,敌人非但没有突破我军的阵地,自身损失还异常惨重。
马家军首领:马步芳
邓飞本以为这下子可以顺势突围了,没想到的是,敌35军的两个团在得知红13团被马家军包围后,也想来分一杯羹,竟然也向大树根沟进发了。
对于敌35军,邓飞心知肚明,他们是步兵部队,同时还携带有重武器,一旦让他们抵达大树根沟,那么我军的地形优势就将不复存在。
为了能尽可能地保存革命力量,邓飞当即下令,让一连长韦杰带着大部队撤离,自己则留下一个班继续阻击敌人。
韦杰一听到这命令,当即就不干了,哪有他一个连长撤走,让团政委留下来掩护的道理。
韦杰
于是,他立刻请示,希望由自己留下来掩护。可是邓飞却态度坚决,他怒吼一声:“你带着部队,快走!”
“可是,你是政委啊!”
“正因为我是政委,所以我才要留到最后!”
韦杰见没法改变邓飞的心意,只好带着2排、3排和1排大部撤离了大树沟,仅剩下邓飞带着约1个班的战士坚守在阵地上。邓飞明白,只有他留在这里,战士们才会有希望,战斗才能胜利。
邓飞此举虽然保全了红13团的大部分,但是他们此时却遭遇了敌人的包围,接下来邓飞又该怎么做呢?
三、向死而生,邓飞迎着敌人的马刀冲锋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邓飞等人虽然有沟壑作为防守,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在又抵挡了一段时间后,邓飞看了看手表,心想主力应该已经到达安全位置了。
于是,邓飞将战士们聚到一起,对他们说:“敌人就在沟外,他们的战马不敢冲进来,想把我们困死在这里。现在,我们只有主动冲出沟去,才有一线生机!”
说完,邓飞和警卫员各拿起一挺机枪,站在了全班的最前面。他们不顾即将到来的危险,率先冲到了沟外。
相关题材油画
而情况也如邓飞所预料的一样,敌人见我军冲了出来,一连串的子弹便如暴雨般袭来。邓飞一边举起机枪反击,一边闪转腾挪躲避子弹。
突然,一阵马蹄声起,敌人骑兵随即冲到邓飞面前。面对寒光凛冽的马刀,邓飞丝毫不惧,继续冲锋。其中一个敌人瞅准了邓飞是“大官”,挥刀向邓飞头顶砍来!
好在,邓飞反应迅速,他一个弯腰,躲过了这致命一击。敌人的刀尖划着邓飞的头皮而过,不光打飞了他的八角帽,还把他的头皮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瞬间从头顶流下,模糊了他的眼睛。
虽然双眼被鲜血遮住了视线,但是身经百战的邓飞深知骑兵在冲刺后,还需要跑一段路才能转弯。于是他,下意识地回身扫射,瞬间将想要砍他的敌人射落马下。之后,邓飞与警卫员以及另外几位战士抢下了敌人的几匹战马,一路冲杀,终于突出了重围。但是,也有六位战士牺牲在了突围的路上。
邓飞在突围后不久便带着战士们找到了大部队,陈赓看到一脸血的邓飞,赶紧让卫生员来包扎伤口。而邓飞则说:“不碍事,就是破了点皮。谁知道敌人只要我的帽子,不要我的脑袋。”
陈赓听到邓飞的幽默回答不禁哈哈大笑,周围的战士们听了,也都笑了起来。
陈赓
四、永不磨灭的记忆
邓飞在此战之后,顺利带着部队进入了陕北,并先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邓飞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后勤上,在建国后担任了粮食部副部长。
虽然远离了一线战场的枪林弹雨,但是邓飞却一直没有忘记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他在晚年经常回忆这场战斗,每次给后辈们讲述这段故事都会令他心潮澎湃。
这段故事是长征这一伟大征程的一个片段,同时也是长征的一个缩影。邓飞的事迹同样也代表了每一个不畏牺牲的红军指战员,他们就是用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走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完成了这一人类战争史中的伟大奇迹。
如今,邓飞那顶被砍飞的军帽早已无处可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笔者真心希望那顶军帽没有消失,而是在战斗过后被某位路过的老乡收藏。如果真是这样,也许它会在某一天重见天日,被放进博物馆中,再配上这段故事,必定能成为一段佳话。
发布于:浙江省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